发布时间: 2022-08-26 15:08:51 来源: 互联网
“中国古典舞”是在上个世纪50~60年代重建的舞种。是由当代人"挖掘"、"整理"、"保护"与"传承"的对象,而非是由当代人"创建"的产物。
言归正传,那么哪些传统的中国古代舞蹈究竟去哪了呢?
首先在中国古代舞蹈中主要包含了雅乐舞蹈、祭祀舞蹈、女乐歌舞、民间舞蹈等类别。
夏代,女乐歌舞,为了满足奴隶主的享乐,奴隶女乐应运而生,为后代的宫廷女乐的前身。
周代,制礼作乐,掀起了雅乐舞蹈的潮流。现代的“祭孔乐舞”,就是目前仅存的雅乐舞。
春秋,楚地巫舞,为长袖细腰的审美源头,湖北省博物馆保存的曾侯乙编钟,就是当时的乐器。
汉代,角抵百戏,为民间表演艺术大会演,有杂技、武术、舞蹈等。是现代大型晚会的前身。
魏晋,清商乐舞。是中原地区的民间俗乐舞的总称。舞姿求轻贵柔,有“华夏正声”的美称。
唐代,部伎乐舞,古代舞蹈发展的巅峰,著名的霓裳羽衣舞,就是唐代大曲中的一部。
宋代,宫廷队舞,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舞蹈形式,由实现了由抒情写意向宣叙并重的转换。
明清,戏曲舞蹈,受性灵文化的影响多反应百姓生活,受大众喜爱。是古代舞蹈的活化石。
由此可见,中国舞蹈艺术贯穿于历代文化的始终,且多与政治接轨,铸融在宫廷贵族与市井百姓的生活中。随着朝代的更替,不断的发展,以不同的形态散发着光彩。以唐代为顶峰至宋代转折,最终逐渐被戏曲所融合,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态势。
由于舞蹈自身的艺术特性,在历史千年的流变中,无法得到很好的保存。因此我们只能在一些乐谱、舞谱、图谱及壁画中一窥究竟。在中国古典舞建立之初,也是脱胎于戏曲,借鉴了武术、芭蕾等训练方法,在重构重建中走上了一条新路。但即便中国古典舞深受“传统断裂”以及“当代化”的制约,也依然得到了长足发展。随着身韵、汉唐、敦煌、昆舞等诸派的建立,中国古典舞也不断的在传统文化之流上探寻着自己的位置。
古
典
舞
身韵的元素
提、沉、冲、靠、含、腆、移、旁提、横拧等,好比是身韵语言的 “语音”也可以说是基础符号。
壹
身韵的主要动作
“云肩转腰”、“燕子穿林”等,就好像是身韵的语言“辞汇”。
贰
身韵意象
身韵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意象,就像是身韵的语言,或者说是 “语义”。
叁
身韵的语言规则
身韵遵循的“欲左先右”、“欲上先下”、“欲开先合”都是“从反面做起”的运动规则,与“平圆、立圆、八字圆”的“三圆”路线规则,就像是身韵的“语法”。
这些方面就构成了身韵的内部结构,再加上身韵“形、神、劲、律”的表现方式,使得中国舞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。